国有金融保险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中国人保集团战略管理部课题组

 

[摘 要]公司治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本文系统梳理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中制衡与效率关系、股东与利益相关者关系、激励与约束关系、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分析了我国金融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国有金融保险集团公司治理的主要短板在于党的领导作用发挥不够突出,公司治理制衡功能作用不明显,多层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管控机制发挥不充分,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不到位,股东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监管要求和行业公司治理实践,本文认为国有金融保险集团公司治理要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前有授权、中有内控、后有审计、政治上有巡视、董监事有派驻”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公司治理;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三会一层”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中国消费者保险行为洞察分析

 

陈亚新、戴鑫、王晓阳、邢鹂

 

[摘 要]瑞士再保险公司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以及疫情暴发一年后的2021年,对亚太地区主要市场进行了两轮消费者行为分析,重点分析了疫情对消费者在健康风险意识、生活方式、保险购买等方面的影响,并对保险公司开发相关的保险产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研究发现,受疫情影响,中国消费者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潜在健康风险,并会更为主动地进行健康管理。同时,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对健康险的需求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半数以上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健康类保险,包括医疗险和重疾险是其首要考虑加强配置的险种,该比重显著高于亚太地区整体水平。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显著推升了中国消费者的投保意愿,尽管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消费者搜索和购买保险产品的比重较疫情暴发期间略有下降,但2021年初仍有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未来打算购买保险,高于亚太市场平均水平约26个百分点。消费者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更倾向于选择线上可获得、保障范围更全面、价格更实惠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把握疫情发生后社会风险意识提升的机遇期,并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监管政策指引下,根据自身资源与优势,确认目标消费者群体及业务重点方向,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与运营效率,提升保险产品质量,优化服务便捷性,加强数字化转型,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从而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提高数字化程度、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三大能力,奠定自身在市场中的差异化特征和竞争优势。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风险意识;保障需求;数字化转型

 

 

首年保费与续期保费对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

 

万峰

 

[摘 要]首年保费与续期保费共同构成寿险的总保费。首年保费与续期保费的特性不同,对总保费增长的影响也不同。首年保费是寿险公司当年的“产值”,只有用首年保费评估寿险公司的业绩,才能真实地反映寿险公司实际销售能力的变化。首年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直接反映寿险公司对当期销售能力的依赖程度,也被用来衡量寿险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首年保费的增长影响因素主要是销售队伍的举绩率(活动率)和人均产能,但寿险公司需对首年保费的增长有所控制,海外寿险公司一般采用两年核算原则控制首年保费的增长。续期保费不仅决定了寿险业务的长期性,其年期结构还决定未来的保费增长能力,并且直接决定寿险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认识和了解首年保费和续期保费的这些特性,对寿险公司实际的经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寿险经营;首年保费;续期保费;寿险销售

 

 

新阶段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思考

 

赵乐

 

[摘 要]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农业保险供给与“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农业保险不再只是单一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更应作为农业政策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阶段,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三农”领域、乡村振兴过程中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九点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新时期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探索、挑战和趋势——2021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转型座谈会综述

 

杨久栋、刘佳玫

 

2021年6月26日,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转型研讨会暨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主要会员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探讨了农产品期货开发推广的相关问题及其与保险等金融工具融合发展的前景与路径。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尹成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袁纯清,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李克穆,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等2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交流。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华联合保险集团、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粮期货有限公司、新湖期货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此文将与会专家学者主要观点进行了汇总整理并形成综述。

 

 

黑龙江省地方财政巨灾指数保险试点情况报告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非标体健康险创新初探

 

周传鸽、江浩、李帆、颜晓旭

 

[摘 要]非标体指风险程度高于标准体,需要提高费率或以附加条件来承保的人群。非标体健康险是商业健康险市场的“蓝海”。非标体健康险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深化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发挥保险业服务民生作用的必然要求。当前非标体健康险产品开发存在规模效益不足、风险控制不易、客户体验不佳等难点。本文基于太平洋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非标体健康险领域的产品实践,从产品开发流程的角度出发,对非标体健康险在产品调研、产品设计和产品迭代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建议监管机构鼓励非标体健康险的产品开发,保险公司主动提升保障和服务非标体人群的能力,非标体健康险各相关方开放合作,共同推动非标体健康险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落地。

[关键词]非标体;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健康管理

 

 

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探析

 

于雷、杨元策、张维、戴勇、关鹏、黄新杰

 

[摘 要]目前,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缓慢,养老保障业务面临整顿调整,税收激励个人养老力度有限。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面临着机制建设与发展要求不同步、资本市场与资产配置不匹配、产品供给与养老需求不契合、风控能力与合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仅通过养老保险机构行业力量难以有所突破。现阶段应重点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养老保障产品在内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平衡: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制度框架及发展方向路径;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金融产品回归养老功能本源;搭建业务载体,加快养老保障个人账户设置;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民众从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强化资源配置,推动养老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养老金融;税收激励;养老金投资;个人养老账户

 

 

中小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和探索

 

徐李敏

 

[摘 要]当前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受市场竞争环境影响,负债端和投资端业务都较为激进,在利率下行趋势下,面临较高的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本文从当前中小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结合资产负债监管量化评估结果,衡量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状态,及时发现自身经营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有针对性地改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状况、提升资产负债匹配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中小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现状与探索;改善举措

 

 

基于RCAR碰撞试验分析新能源汽车维修经济性及保险风险

 

于洋

 

[摘 要]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大量的新能源车辆投入市场,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能源车辆在动力形式、车辆构造、主要部件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也与传统车辆完全不同。保险行业是汽车后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新能源汽车的保险定价和保险风险与车辆动力形式、车辆性能、部件、维修费用等车型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研究新能源汽车保险风险至关重要。国际通用的分析保险风险的方式是国际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RCAR)15千米/小时(km/h)结构碰撞。通过车辆碰撞结果预测不同车型的维修经济性,预测车辆维修成本,并对保险保费分级定价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新能源车型与传统能源车型进行RCAR 15km/h结构碰撞,分析车辆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差异,找到新能源车型与传统能源车型保险风险的差异,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保险风险

 

 

融资性保证保险的实务困境及突破路径

 

杜晓琳

 

[摘 要]保证保险发展的突破点和风险点在于融资性保证保险。厘清融资性保证保险的风险特征,匹配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和风险管理,是发展好融资性保证保险的关键。理论界对融资性保证保险的法律属性探讨较多,但对其风险特征的讨论较少,本文立足于风险特征带来的实务困境视角,探讨融资性保证保险的突破路径。从风险特征来看,信用风险的个体性与保险经营的集合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经营的实务困境。融资性保证保险发展的实务突破路径是,统一并明确其保险的法律属性,围绕其信用风险个体性的风险特征,严控风险,立足保障,精细管理,合作共赢。

[关键词]融资性保证保险;保险;信用风险;精细管理

 

 

关税保证保险法律问题研究

 

陈张立、向福斌

 

[摘 要]关税保证保险是海关多元化税收担保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试行两年多以来,在提升货物进口通关效率、降低进口企业通关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保险行业而言,该项创新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大额理赔案件频发导致业务品质下行,关税保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遭受严重挑战。导致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海关、保险机构及进口企业间法律关系复杂且定位不明。保险机构在案件赔付后,由于仅能够通过《保险法》下的代位追偿权进行追偿救济,案件追偿的效果一般;进一步而言,进口企业在保险机构赔付后往往怠于向保险机构清偿,且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如出现投保人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保险机构通过行使代位求偿权取得的债权无法主张优先顺位;同时,一般而言,保险人需于海关出具《索赔通知书》或《海关专用缴款书》的5日内赔付关税保证保险,在保险人就特定关税进行赔付后,海关便失去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或行政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基础。本文试讨论和研究关税保证保险的法律属性、关税保证保险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保险赔付是否导致税收征管关系的终结、保险人的代位追偿是否具有税收的优先顺位等问题。

[关键词]关税保证保险;法律问题;行政担保;优先权

 

 

上一篇:2021年第7辑目录

下一篇:欢迎订阅2022年度《保险研究》《保险理论与实践》